20220127_website-topbanner_0911_02
20220127_website-topbanner-M_0911_02
20220127_website-topbanner-M_0911_02M
About Us

Back

專業服務隊伴走中風復康路

2021.12

中風之後的復康路一點也不容易走,無論身體抑或是心理的關口,沒有一關是容易跨過的。在這條崎嶇難行的路上如能有人扶你一把,這條復康路至少能苦中帶甜。

 

羅炳德半年前中風,當時他只有49歲,屬年輕中風個案。中風前他是個自僱的送貨司機,穿梭中港兩岸,他與妻子育有一名女兒,是一家的經濟支柱。從前他拼命工作,食無定時。有時工作一整月都不放假,有時因為晚上等通關而沒有足夠睡眠。直到半年前他在工作期間突然中風,他的世界就變天了。

 

專業治療訓練   改善自理能力

中風後他連坐起來的力量也沒有,無法控制左側身體,故出院後他選擇入住私院。院舍主管羅麗芳憶述炳德入住初期,因為情緒低落,晚上難以入睡,經常發脾氣,院舍職員會嘗試多跟他聊天,分散他的注意力。羅主管感謝聖公會外展隊的物理治療師、職業治療師及社工半年來對炳德的關顧,使他的心情和身體在半年內有顯著改善。羅主管打開治療師寫的牌板,當中仔細地記下炳德的復康進度,亦會提醒護理員要注意的事。她說:「如果沒有治療師來,我會上網找資料,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助他復康,但有些細節我們還是沒有留意,例如炳德因為健側在右邊,所以吃飯會習慣傾右,右手壓在檯上借力撐起身體,治療師會提醒我們把檯放左一點,令炳德不會過度使用健側借力,而忘記患側的存在,導致患側日益退化。」

 

望有天可到公園看天

服務隊物理治療師甄玉華約一星期為炳德進行一次治療,教他做復康運動,如左右擺腰、拱橋等核心肌肉群訓練,改善患側控制及協調和肌肉張力等問題,平衡患側及健側的力量。她憶述炳德由起初連膝蓋也無法伸直,到今天可以站起來,已經進步不少。另外,很多人以為中風後患者懂得行路後,便任由他們行,但這未必是件好事。她解釋:「以炳德為例,因為中風患者會傾向使用健側去補償患側的不足,走起來會將所有力放在健側,忽略患側的控制,走起來只會用健側拖住患側腳行,令他的脊柱側彎更嚴重,變相拖慢他復康的進度,所以我提醒院舍職員先讓炳德練習站起來,讓患側多作負重的準備,改善站姿,才開始走路,以免他的患側愈來愈弱。」

 

對炳德而言,人生遭逢巨變,當然希望早日重掌身體的自由。不過,他也明白復康路多是希望在遠,堅持在近,凡事要一步一步來,他說:「知道家人有人照顧就可以了,我現在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自己走出去公園行,看看天空。」

Top